公海gh555000aa线路检测_公海555000线路检测中心

TEL:400-877-1517

农业历史之给主席写信的董时进

发布时间:2019-11-14文章来源:农民视点浏览次数:0


董时进(1900-1984),四川省垫江县(现属重庆市)人,192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1925年回国,担任北平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农学院教授及院长,主编《现代农民》月刊,创办重庆大新农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创建中国农民党。1949年12月,董时进曾诚恳上书毛泽东劝阻土改。然而,他对中国土地经济和农村社会另辟蹊径的分析和精准概括的结论,被今天的中国政府一一重新认可。1950年到香港,1957年到美国,1984年在美国去世。董时进一生著述宏富,《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政策》、《国防与农业》是其代表作。


董时进致毛泽东谈土改原文

查中共土改政策的基本理由,不外乎说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剥削性的,所以应该废除。我们固不能否认若干大地主,例如军阀官僚恶霸等的封建性,但若说一切的或多数的地主富农,以及整个土地制度都是封建性的,则未免言之过当。何以故,请申说之。

甲、为何不能说整个土地制度是封建性的?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一个可以自由买卖及出租的私有制度,这些条件并不足以构成封建性。因为在有财产制度之下,一切物品都是可以自由买卖及出租的,譬如房屋车辆船机器牛马等,无一不是如此。对于这些物品既不认为是封建性,何以独认为土地是封建性呢?有一些人说,土地与其他物品不同,土地是天然物,房屋等是人造物,故不应同一看待。这种说法也纯然是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农业土地决不应视为天然物,而实在是人造物。土地不但必须开垦,才能变成耕地,而且开垦仅是使天然的土地变成农业生产的土地的很小一部分工作。至于大部分的工作乃是斩荆棘,凿井挖塘,开渠筑堤,平整地面,砌筑梯田,作埂掘沟,排除积水,培养肥性,开辟道路,修建桥梁等许多事项。这些设施即是土地生产及支持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没有这些设施,土地或者完全不能生产,或者只能很短暂而且微少的生产。所谓农地,乃是天然的土地加上这许多改良工作后的总称,兴都市的房产是地皮加上砖瓦泥木等的构成品的总称,其理相同。举几个特别显著的例子说:譬如长江及各大河流两岸防水的堤坝,如洞庭及各湖泽周围的圩堤,如江南罗网似的水道,如华北密布的水井,如四川及西南各省特多的梯田,如海边防潮的大坝,如南方遍地所见的池塘,诸如此类的人造成的成绩,都是与土地的生产力不能分离的,也可以说即是农业土地的一部分,而且是较重要的一部分。农地的价值,主要的是在这些人工改良物上面,而不是在一些天然生成的碎石粉上面。所以在完全未经开发过的边远地方,土地几乎一文不值,而已经开发及改良的农业土地,则价值非常高贵。不多年前,察哈尔绥远诸省放荒招垦,每亩定价一角,而承购者寥寥,然而内地熟田则每亩至少值十元,超过数百倍之多,这超过的价值即是人工开发改良的结果。固然这些开发改良的成绩乃是累代无数人力所积留的,而不是现在的土地所有者所亲手做成的,但是他们曾经付出过相当的代价。城市的房屋也并非房主自己的劳力所造成,他们也不过是付出了代价。

过去一般经济学家不仅当土地是天然物,而且以为它有不可破坏性,现在的经济学家和科学家都知道那种学说是错误的。在一些农牧方法不良好的国土,耕地和牧场被毁而放弃的,动辄以千百万亩计,所以才产生空前的水土保持及土壤保肥的伟大运动。中国的水旱灾之严重,和农业生产之低劣,其最基本及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农业方法不良,致使土壤瘠薄,及江湖池塘溪流等淤塞之故,若再不纠正这种错误观念,仍当土地是天然物,不可毁坏,以为可以听其自然,毋须继续不断地维持改良,培养肥力,则充其极非使全国变成沙漠与泽国,并使整个民族灭亡不止。

乙、为何不能说一切地主都是封建性的?在乡下买田地,乃是一种比较守旧的,小规模的保存钱财的方法,大有钱的军阀官僚买办等并不喜欢多买田地,即使买一些,也仅仅是为安置他们的钱财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各大家族和豪门,并非以乡下的大地主著称。这些大富豪的财产,最大部分是放在城市或外国。在城市买一亩土地或一座房屋,要当在乡下买几百几千或几万亩田地。钱很多的人嫌在乡下买田地太烦琐,只有二三流的有钱人才喜欢在乡下买田地。至于乡下土生土长的地主富农,概是一些所谓土财主,他们绝对够不上封建的资格。他们中间虽不免有少数土豪恶霸之类,然而究以驯良的人民占多数。他们大都是一些勤俭的,安分守己的分子,他们的财产多半是由辛苦经营和节省积蓄而来。虽然他们也放账(乡下间凡有积蓄的都放账,固不限于地主富农。特如雇农赚得的工资,农妇卖鸡蛋的存款,为数不多,不好做别的用途,便只好放账,而这些小额放账常常是利率最高的。)但若说他们起家,主要的是由于放高利贷剥削贫民,则殊不足信。因为贫民的身上根本榨不出很多油来,即使他们想借账,也不容易找到借主,即使借得到钱,也只能借到很少数目。乡下不怕出高利大宗借债的,多属一些染上嗜好的懒惰浪费的地主,他们有的是田地作抵押,也才有人肯放账。至于勤俭的农民,谁都知道高利贷的危险,决不肯轻易借债。凡是有能力有信用的人,如果遭了意外的损失,或有紧急的需要,常常是可以找到亲友帮忙挪借,并不一定要走高利贷的路子。所以即使说有一部分的地主或富农是由于放高利贷起家,然而他们所剥削也多半是一些堕落的地主,而不是勤苦的贫雇农。




让我举几个关于地主和富农的实例给你听,这些都是我所直接接触到的事实:

一个五十多岁的三轮车夫同我谈起他的家事,他原是贫农出身,三十年来用他的血汗钱陆续买进了共有一百廿多亩地,现在他的地都被分给当地的游惰分子了,自己分到的不满十亩,不愿在乡下种田,所以到城里来踏三轮车。他很感觉愤恨不平,他说出这样一句伤心话:“我们年年日日冒风雨暑热在地里做活的时候,那些人却在茶馆进酒馆出。他们游手好闲,吃穷用穷了,还说是被我们剥削了,要分我们的地。”

我家有一个老奶妈,做了二十多年的奶妈和佣工,随时将她的工资积蓄寄回家去,零零星星的共买了二十多亩地,连原先所有的合计有三十余亩。她以为辛苦半身,可以回家养老,但是她的地大部分都分给别人了。她只有一个丈夫在家,仅仅分得三亩,后来丈夫死了,家乡已经久无消息,她的地就算是完全没有了。她做二十多年苦工的积蓄,全部化为乌有,她的伤心和怨恨,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我有一家不甚远的亲戚,弟兄三人,二十年前分了家,各分得田地七八十亩。老大是一个守本分的老实人,在乡下务农兼做小买卖,生活极其俭朴,历年积下钱来,添买了五六十亩田地。老二嗜赌兼吃鸦片,分家后不多年已将田地卖光。老三早将全部田产卖去,将钱拿在城里做买卖,发了财,已经买了几处房产,并有不少的现款和货物。现在老大的田要分出去,老二可以分田进来,老三最有钱,但他的全部财产在城市,不致遭受损失。最坏的老二占便宜了,笑了,最勤俭的老大吃亏了,哭了。任何人也不能不为老大叫屈。

这些不过是随意举出的几个例子,类此的事例太多。实际上这些所代表的乃是普通一般的情形,而不是特殊的例外。中国自古就产生了“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哲学,历代政府都鼓励人民买地,称为落业,一般人又向以为土地是最安全的财产,以故安分守己的分子都欢喜把积蓄变成土地,从没有人把买田购地当作是有封建意味的,或有害他人的事体,也没有人把出租田地当为是一种封建剥削的行为。

在以前帝俄和许多欧洲的国家,土地大多为贵族所有,而且不能自由分割买卖,乃是由那些贵族大地主,像一个一个的小国家一样,将它一代一代地传袭下去。地上面的农民也没有迁徙或退佃的自由,而必须世世代代在同一地主采邑之下奴役,除非随同土地被出卖给另一个贵族。那样的土地制度和地主,才可以说是封建性的。中国的情形迥乎不同,土地是可以自由分割及自由买卖的,租佃是自由的契约行为,地主也不是世袭的贵族,而是可以由任何平民阶级及任何贫苦人户出身的。这样的土地制度和地主是封建性的,实在太与事实不相符合。我曾经费过很长久的时间,并竭力排除任何可能存在于我脑子里面的成见偏见,去仔细地考察思索,始终找不出中国的土地制度和一般的地主富农的封建性在什么地方。

除了这些关于是否封建性的基本理论而外,我还另有几点意见和事实,要提醒您:

一、新民主主义规定要联络小资产阶级;中国小资产阶级无疑的是以乡间的中小地主及富农为主要部分,除去了他们以外,殆无所谓小资产阶级。现在对于城市的大资产阶级尚不没收其财产,反而对于小资产阶级的地主和富农要没收其土地及财产,这是把他们当作敌人,与新民主主义的宗旨完全违背。

二、大战以后,开国之初,最急之务莫如安定秩序,医治疮痍,使人民休养生息,不宜再有摇动人心之举。政府在各方面都是本此宗旨行事,而独在乡间,为推行土地改革政策,正在从事调查及组织工作,准备分掉地主富农的土地。这不啻磨刀霍霍对他们表示:“磨快了就要将你们开刀”,使得凡有土地者(在界线尚未确定之前,凡有土地者均不知其土地是否将被分掉)均惶惶不安。他们不但不能庆太平日子的到来,反而感觉还有大难在后头,这决不是开国时所应有的现象。

三、国家并未废除财产私有及土地私有制度,中共且屡次声明保护私有财产。土地是乡下人的最主要的财产,也是正当的财产,现在政府对于城市富人的一切动产与不动产,和工商业的生产工具都加保护,乃单独没收乡下的土地,而且没收分配之后,依旧准许私有及出租,这样无故夺去一部分无辜人民的财产给另一部分人,不惟不公道,而且与中共保护私有财产之声明不合。

四、新民主主义的土地政策,是以耕者有其田为范畴。平分土地的办法,则是无论自耕与非自耕,都一律平分,又不但自耕的田地也要分,而且分出去仍可以不必自耕。这种办法与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两端都不符合。

五、地主富农之所以成为地主富农,除少数特殊情形而外,大多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较强,工作较勤,花费较省。虽有不少是由于其祖若父的积蓄,然而自身由贫农起家者亦很多。即使是由于其祖若父的积蓄,亦必须其自身健全,否则必然衰败。这即是说,地主富农多半是社会上的优秀分子,是促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国家所应保护和奖励的。但这绝不是说,贫农都是低劣的分子,因为在战祸绵亘,百业不振的情况之下,多数人都没有改善他们的境遇的机会。但是,无论哪一个贫农都没有不愿意成为地主或富农的,若说他们之所以没有成为地主或富农,乃是因为他们的道德特别高尚,不愿意剥削他人,则决不足信。国家当然应该帮助这些贫农去改善他们的境遇,但帮助他们的正当办法,是在和平恢复之后,努力发展生产建设,多创造就业的机会,使大家都有工作,能够赚到丰富的进款,而不是分给很少几亩土地,把他们羁縻在小块的土地上面,使他们继续留在农人已嫌太多的农村里面讨生活。他们耕种那样小的一块土地,终年劳苦的结果除去了粮税及各项开支以后,根本还是不够维持最低的生活。

六、历来政府的税捐多是以地亩为主要根据,今后政府本可以利用土地所有多寡不同之现状,推行累进税率,将重税加在大富人身上,而减轻贫民的负担。若是将土地一律平均的细分了,则每一户有一小块土地的人家,都须平均负担国家的开支,不但他们会感觉繁苛,发生怨恨,同时政府收税的困难也会增加。

七、中国的耕地,本已肷分割过分零碎,于经营上颇多妨碍,再要人人平均细分,不问有无农事的经验和兴趣,亦不论经营能力的大小,都同样分给一定面积,必致减低经营的效率,减少农业生产。

八、有一些人说,土地改革之后,因农民生产情绪提高,结果使产量显著增加。我们对于这话不能毫无保留的接受。究竟这生产的增加,(除去天时等原因而外)有几分是由于共产党员的鼓励督促,有几分是由于农民因分到土地而激起的情绪,是不容易分判的。换句话说,假使没有土改,只要共产党员能同样的去督促号召,或许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还有不可不注意的,所谓情绪,只能是暂时的,久了就会降低,由于一时情绪提高的增产,是不能希望其支持长久的。在另一方面,这平分土地的办法,不论人的勤惰及能力的大小同样分给面积相等的土地,因而勤快的及能力强的,或许嫌不够做,懒惰的及能力弱的,或许还做不好。这种情形显然是不会使生产增加的。不特如此,待和平完全恢复之后,许多人都会嫌他们的土地太少,不够耕种,也不够维持生活,因而他们会纷纷出外做生意,或别谋职业。他们的田地不是出租,便只好留给不能外出的老弱妇女耕种。到那一天,农业生产更非减少不可。

九、横在分地政策的前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危机。分地是既定的政策,不过在新解放区暂缓实施,而先推行减租。即是说,土地是决定要分的,但是因为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所以还要等待一些时间。究竟等多久,没有说明,不过大家都以为不久。因此无论是土地的所有者或耕种者,都在那里转念头了:现在我的地,转瞬就会变成别人的地了,今年是我所种的明年就许分给他人耕种了。那么,我何不趁早从地里面多拿回来一点是一点,少花费一点是一点呢?管它池塘沟渠淤塞也罢,堤岸田埂崩垮也罢,何必去挖掘,何必去修补?田地随它瘦下去,何必费力气去下肥料,更何必花钱去买肥料?甚至于平时应留还土地的谷秆豆根之类,也通通割回来或扯回来作柴烧吧。这样下去一两年,土地会变坏到什么样子,生产会减到什么地步,是很够令人担虑的。还有地上的树木,如桑茶油桐乌桕,以及各种果树和杂木等等,它们的命运尤其危险。地快要分出了,地上值钱的东西还不赶紧搬走吗?在四川解放以前,我接到好几个朋友由四川来信,不约而同地问我:“地是不是真的要分,树木是不是趁早砍了的好?”另外我又曾经从几个其他地方的朋友得到消息,乡下许多人都在那里考虑砍树的问题,并且已经有很多树被砍掉了。有一些人还不肯相信土地真会被分掉,有一些以为地政策还有改变的可能,所以还在那里观望。但是时间稍久,大家看清了分地政策势在必行,就会不约而同地实行砍树。这些树木是民族的重要资产,需要多年的保蓄,一旦大批地摧毁了,再等重新栽培长大,要到何年何月?

最后,让我向您献议一个办法,请您考虑:

新民主主义不是还要更进一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吗?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不是还要转进到土地社会化和农业集体化吗?那么,何必多此分地一举呢?现在像割肉似的将土地从地主和富农身上割下来,已经使他们很疼了,割下来分给贫民之后,不久又要从他们和大家身上再割下来,那恐怕困难更多了。何如现时不必分,待将来真要实行社会主义时,直接把土地连同他种生产工具一齐社会化呢?

假使您赞同我的意见,请您立即下令停止分地,并将土地政策提出修改,另行规定限地办法,逾额者限期出卖,或由国家给价征收,转卖与自耕种者,令其分年偿付地价。老解放区已经分配的土地,虽可不必交还原主,但亦应令分得土地者补缴地价,(不妨稍低廉)不愿者可以将土地退还。这样,不但土地被分去者万分感激,不会要求追算旧账,即是分得土地者亦没有抱怨的理由。本来谁也不会想把邻人的土地无代价夺归自己,现在补缴地价,确定所有权,他们也会感觉心安理得,释然于中。

我对于土地改革的问题,曾经用过不少的心思。我也曾经读过好多篇主张分地的文章,然而总觉得他们的理由牵强,持论偏歪,根据也不可靠。不见于文字的民间舆论,一般都认为这种办法不公道,不合理。我相信我自己是没有成见偏见的,更不是因为个人的利害关系而寻找借口来反对土地改革。外间曾有人说我是一个什么“大地主”,那完全是瞎说。我既不敢当这个头衔,也不能受这个诬枉。我不瞒你,我办得有一个果园,有一百多亩瘠薄的山坡地,为整个国家的关系,我何在乎这一点小小的地皮,何况政府对果园及新式农场的土地早已宣布不分了呢。我之所以不惜屡次反复辩论,此次更不顾冒犯您的危险,乃是因为我感觉我对于这土地问题了解得比较深刻,比较正确;假使不将我的意见尽量发挥出来,我会永远感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中国,对不起无辜被夺去土地的人民。我想您是爱好真理,并能服从真理的,当您发觉政策有错误之时,您一定是能勇于改正的。

董时进在他1951年在香港出版的一本书中讲到他写这封信的缘由和经过:

“在北平的时候,我就想写一封信给中共当局,详详细细说明他的土改理论和土改办法的错误,劝他们修改。我认为共产党和城市社会的一般知识分子,对于这土地问题,都是成见和偏见太深,非说得透彻一些不能使他们明白。所以我费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思索整理,才完成了那一篇给毛泽东的长信。”

“这封信是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间寄出去的。我将这封信印了几百份,同时寄发给中共的若干要员,各党派的领袖,和若干关心或研究此问题的朋友,及教育学术机关。刚好把致毛氏的一封信交邮之后,不记得是过一天或两天,报上就发表了他已抵莫斯科的消息。他这一去差不多就是两个月,耽搁了两个月回来,政务丛集。哪里还有工夫来理会我那一封早成明日黄花的旧函。”

“此信后段提到土地社会化问题,劝他不要没收人民的土地,等到以后真要实行社会主义时,再行社会化。很明显的,我并不是主张社会化的(实际我是反对社会化的),我的意思乃是要他先行停止目前的所谓土改政策,等待将来再说。”

——信原文结束


董时进 生世简介


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

董时进于1900年旧历10月18日生于四川省垫江县武安乡天星桥董家老屋。董时进的父亲董世绪、母亲熊氏,历经艰辛,勤劳致富,在四川省垫江县(今属重庆市)买田置房。但因富而少文,深受其苦,吃过不少“哑巴亏”。于是发愤,决心使自己的四个儿子都要上大学。后来,他们的儿子董时进、董时恒、董时光公费留学美国,董时敏毕业于北平朝阳法学院。

董时进于辛亥革命前入桂溪高等小学堂读书,后到重庆上学,继而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即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今交通大学之前身),毕业后弃工学农,于1917年考入北平京师大学农学院,在学习期间,品学兼优,而且爱好体育。1920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之专科,旋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农业经济学。1924年获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被选为美国施革玛赛学会荣誉会员,又在伦敦大学作学术研究,在欧洲各国考察一年。

1925年回国后,他曾任重庆西南体育专门学校名誉校长、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并执教有年;1929年他和竺可桢、翁文灏共五人代表中国出席太平洋科学会议;1934年任江西省农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所长,在此期间,他成立了“中国农业协进会”,1940年为“国际农业协会”接纳;又创办“现代农民社”,自筹经费主编《现代农民》月刊,在全国公开发行。

1940年在重庆沙坪坝井口镇兴办大新农场,种植果树。饲养奶牛,他亲身参加剪枝、嫁接等劳动。1945年举家赴上海。1945年10月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47年创建中国农民党,任主席。两年后,由于反对土地改革,农民党被迫解散。

1950年,董时进迁美国定居,入美国国籍,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又任美国国务院农业顾问。退休后,笔耕不辍,著述甚多;在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的社团、大学演讲不下300次,晚年为和平统一中国,奔走于海峡两岸,终因患肠癌,于1984年4月16日辞世,享年84岁。

董时进的第一位妻子是垫江县农村的胡姓女子,新婚不久,董时进即去北平求学,妻子在家孝敬公婆,善待小叔,十分贤惠,惜几年后病逝,1925年董时进回乡的第二天,即具办香蜡纸烛到妻子墓前祭扫,深表歉疚和哀悼之情。1926年,董到北平后,娶了一位朱姓女子为妻,她是前“贤人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外侄女。朱比董长两岁,擅长西画、国画,生有二男二女,均已学有成就。

董时进是四兄弟中的大哥,他的二弟董时敏,大学毕业后曾著书立说,谢绝了垫江县税务局局长这样的肥缺,隐居乡里,以读书、吹拉弹唱自娱,愤世嫉俗,1949年逝世时只有40多岁;三弟董时恒,终身执教于大学,带研究生,研究体育史,著述译著多种,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体育史》条目副主编。

四弟董时光,20世纪50年代初被美国当局以亲华之罪名驱逐出境,回重庆后执教于西南师范学院,1957年因反对官僚主义,以诤言招祸,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在劳改中客死他乡,终年48岁。1984年5月13日正式平反昭雪。人们称他是一位爱国和崇尚民主、科学的正直有骨气的知识分子。

与农结缘

董时进善于学习,敏于思考,无论学文学武,学工学农,一定是学有成绩,做有成就。他认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国家之兴盛,必须以农立国,科教兴农。他以兴农为已任,终身不渝,即使在美国定居的34年,他仍念念不忘中国农业的振兴。

董时进志趣在农,综观其一生,与“农”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农师,任农官,办农刊,立农会,建农党,创农场,著书立说。多是言必称“农”。1986年,政府给大新农场的补偿款2.6万元人民币,他早有遗嘱,捐赠给西南农学院作为奖学金。董时进真可谓一生务“农”了。

当年董时进自办的大新农场,置地75亩,种植梨、桃、苹果、柑桔和大量的柠檬,共有果树2900多株,年产水果1.4万多斤,所产之柠檬不仅在省内销售,还销至上海等地;农场还饲养奶牛、猪、鸡、鸭等畜禽。他还经常下地从事农业技术方面的劳动。

《现代农民》月刊,是董时进1938年在成都创办的,1939年迁重庆米花街,在日本飞机大轰炸中,三次迁址,三次被炸,毁稿毁版,董时进决不屈服,另寻地址坚持出版。1945年4月26日,他在城内编辑部看完稿件后,乘公共汽车返回磁器口途中翻车,折断三根肋骨,痊愈后值盛暑,着短衣短裤,夹把雨伞往来于城乡之间,既办农场又办月刊,不理解的人称他是“书呆子”、“真有一股傻劲”。

《现代农民》在发刊辞中宣称,一是要传达有益于农民的知识,一是要作农民的喉舌。月刊内容分政论、农业科技、农人之声和通俗文艺三部分。1939年连续刊登了《四川的柑桔事业》、《柚子的希望》、《梁山柚子》、《柑桔天牛》、《广西沙田柚》、《巴县桔子》等文章,对四川如何发展柑桔业,作了系统的介绍;他还在月刊上发表了文章《牛乳与中华民族》、《建国的第一步———发展乳牛业》,强调“建立新中国,必须发展乳牛业”,他主张,多喝牛奶,有利于增强国民的体质和智力。还广泛介绍了西瓜栽培、白木耳培养,怎样种红甘蔗、核桃树,以及养猪、牛、羊、鱼等科学技术,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对发展四川农业、林业、畜牧业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董时进出版了多本专著,如《农业经济学》、《农民与国家》、《国防与农业》、《农村合作社》、《粮食与人口》、《农人日记》等。他主张推广良种,兴修水利,放干冬水田,提高复种指数,推广美国式的农场,实现机械化、化学化。他是最早提出节制生育、优生优育的学者之一。

董时进定居美国后,以中国大陆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写了《两户人家》、《阿宝救牛记》两本小说。《两户人家》是写垫江董家的家史,同住一个院落的两户近亲,人多势众的一户总是欺负孤儿寡妇的一家,孤儿寡妇挣扎图存,后来兵燹匪患接踵而至,新旧思想冲突,婚姻纠纷无法调解,事连四代,史跨百年,台湾出版界人士评论曰:“如果说《红楼梦》是描述古代官场家庭及封建社会,《水浒传》是描述绿林豪杰,《两户人家》乃是近代社会及普通人家的撮影。”《阿宝救牛记》则是写江南农村牧童阿宝与所牧之牛产生了深厚感情,忽闻牛主要将牛卖给杀牛房,阿宝于心不忍,于情难舍,乃以两个鸡蛋起家,艰苦奋斗,终于赚了大洋20元,买了那头牛。台湾出版界人士评论“这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贫儿奋斗史”,这本书已被台湾商务印书馆收入“人人文库”。

在时代潮流中

董时进青年时即十分崇敬孙中山先生,凡有称孙中山先生为“孙大炮”者,必与之激烈争辩,致面红耳赤,不折服对方,决不罢休。1919年,他在京师大学农学院求学时参加“五四运动”,于6月3日游行时,被北洋军阀拘捕,当时被拘捕的学生约800余人,囚禁于北平大学法科,七天后被释放回校。

1944年,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民主同盟时,董时进加入并任民盟中委,后又退出。

1946年旧政协会议时期董时进联络农业协进会中的一部分人,在重庆成立中国农民党,先后发展党员800多人,该党成员中主要是大学教授和农业技术专家。该党于1948年5月三中全会修订的政纲主要有以下四项:一、建立民主政治;二、促进经济发展;三、合理分配财富;四、消除一切战争。1946年,国民党当局强行单方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从民盟中分裂出去的民社党、青年党都投靠国民党,参加了不得民心的“国大”,农民党却拒绝参加,董时进著文指责“国民代表大会不代表农民”,之后他办的《现代农民》月刊屡遭当局的压制,他又发表文章说:“批评政府是农民的权利,只有暴君才怕人民批评。”同年,董时进公开著文反对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

1949年1月,农民党发表宣言,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4月,董时进自香港派代表来北平,谋求农民党作为参加新政协的单位。

5月17日,董时进自香港抵北平,致函周恩来要求会见。6月5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约见董时进,指出“农民党并不代表农民,而是地主富农利益,不能作为党派单位参加新政协,至于该组织中的农业技术人员可以为新中国贡献力量”,董时进表示接受批评,于6月25日在北平发表了《中国农民党停止党务活动致力于生产建设宣言》,宣称:“本党中常会议决,自即日起停止本党一切党务活动。号召全体党员一致在中共和即将成立的民主联合政府的领导下,将大家的学识技能和一切力量贡献出来,帮助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成功。”

董时进办的《现代农民》月刊,以农民的喉舌自居,也曾揭露、抨击过国民党基层政权的腐败,如写过《保长的威风》、《骇人听闻的乡长》、《一个佃农吃了地主的亏》、《役政的弊端》、《征粮舞弊应处死》等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还指名道姓批评蒋介石,写了《请政府禁呼万岁》一文,他写道:“国民党喊总裁万岁,万岁原系君主时代对皇帝的称呼”,“万岁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人民组织政府雇用官吏,而结果好似找来了一些老祖宗”,他还质问:“林(林森)主席和蒋委员长谁大?”指责当时各单位只挂蒋介石像,不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像的作法。

他赞扬中国共产党“有朝气,精神振作,办事务实,政治廉洁,无营私舞弊等腐败官场恶习”,尤其是赞扬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好。

在批评国民党政府独裁专制,贪污成风,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的同时,又批评共产党“崇拜偶像”。他反对内战,天真地主张请马歇尔做公证人,国共两党都裁去军队,中国只保留警察,没有军队,内战就打不起来了。美国人也认为此议行不通,魏德迈曾写信给他说:“一个国家没有军队是不行的”,劝他“跟蒋先生走”,自有“出路”。但他拒绝靠拢国民党,也不理解共产党,想以美国为模式走第三条道路。董时进走“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并不切合实际,但他是学者议政,是探索中的误差。

1949年12月,董时进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公开信,标题是《董时进上毛主席书》,自费铅印,四处散发,提出“江南无封建”论,不赞成在江南进行土地改革。中共华东局统战部随后派人找董时进谈话,提出批评,制止他这种违反《共同纲领》的行动。据说这封公开信散发到他的家乡垫江县武安乡,也受到农会干部和贫雇农的批评。嘲笑“董博士不了解实际情况”。

1950年4月,董时进去香港,旋去美国。董时进晚年致力于和平统一中国的活动,提出主张,奔走于海峡两岸,访问政要。他认为中国应当和平统一,统一后的中国应给台湾以高度自治;他反对美国售武器予台湾,指责这是破坏和平统一中国的方针;他对邓小平先生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极为赞赏,并充分肯定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晚年中国之行

董时进后来虽为美国公民,但他魂牵梦萦的还是他的故国、故乡,在中国大陆上还有他的二弟媳、三弟两户人家,加上曾和他一起出川求学的堂兄董时厚教授(西南农学院系主任、名教授,1975年4月病逝)一家,老人家的晚辈大概有五六十人;在大陆,还有他众多的同事、朋友。乡情、亲情、友情都催促他回中国看看,于是他以垂暮之年,在1979年、1981年、1983年作了三次中国之行。

1979年6月,董时进到北京,由他的胞弟董时恒教授陪同,游览了故宫、长城、十三陵等地,探望了旧友陆定一先生;好友故旧胡子昂先生也到他下榻的华侨大厦探望,畅述旧谊往事,然后飞往重庆,参观了重庆大学、南开中学校址,游览了北温泉、缙云山;并访问了原井口大新农场,看望了当年农场的工人董可青。他看见庭院依旧,果树葱笼,甚感欣慰。他在重庆拜望了戴永福、熊正伦等老友。还去西南农学院看望他的学生侯光炯教授,惜教授出差未能晤面。他原计划回垫江老家,但因当时垫江尚未对外籍人士开放,他不无遗憾地返回了美国。

1981年,垫江县已经开放,董时进激情满怀,作第二次中国之行,先飞成都探亲访友,受到官方的热情接待,游览了武侯祠、都江堰等名胜古迹,看望了四川省副省长康振黄先生、省民盟负责人潘大逵教授,原重庆大学校长张洪元教授,以及陈志潜、魏时珍、任筱庄等老友。在回垫江县的途中,老人家指点山水,谈笑风生,重申他兴修水利,放冬水田提高复种指数之主张;每遇高架水槽,必停车登临,作实地考察,看水槽里有没有水,通不通水。

1983年5月,董时进作为顾问,随翁绍裘先生的“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代表团”集体回国观光,先飞成都,继来重庆,参观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他说,若无周氏之斡旋,中国不知道还要乱成个什么样子。

董时进回美国后,以《大陆之行》、《重返大陆》、《再去大陆》为题,撰文在《美洲华侨日报》上长篇连续发表,如实反映了中国城乡尤其是故乡垫江县的真实情况,诚心希望中国和平统一,批评台湾当局拒不接触、谈判的错误态度。


董时进(1900-1984),四川省垫江县(现属重庆市)人,192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1925年回国,担任北平大学、四川大学等校农学院教授及院长,主编《现代农民》月刊,创办重庆大新农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创建中国农民党。1949年12月,董时进曾诚恳上书毛泽东劝阻土改。然而,他对中国土地经济和农村社会另辟蹊径的分析和精准概括的结论,被今天的中国政府一一重新认可。1950年到香港,1957年到美国,1984年在美国去世。董时进一生著述宏富,《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政策》、《国防与农业》是其代表作。


董时进致毛泽东谈土改原文

查中共土改政策的基本理由,不外乎说中国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剥削性的,所以应该废除。我们固不能否认若干大地主,例如军阀官僚恶霸等的封建性,但若说一切的或多数的地主富农,以及整个土地制度都是封建性的,则未免言之过当。何以故,请申说之。

甲、为何不能说整个土地制度是封建性的?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一个可以自由买卖及出租的私有制度,这些条件并不足以构成封建性。因为在有财产制度之下,一切物品都是可以自由买卖及出租的,譬如房屋车辆船机器牛马等,无一不是如此。对于这些物品既不认为是封建性,何以独认为土地是封建性呢?有一些人说,土地与其他物品不同,土地是天然物,房屋等是人造物,故不应同一看待。这种说法也纯然是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农业土地决不应视为天然物,而实在是人造物。土地不但必须开垦,才能变成耕地,而且开垦仅是使天然的土地变成农业生产的土地的很小一部分工作。至于大部分的工作乃是斩荆棘,凿井挖塘,开渠筑堤,平整地面,砌筑梯田,作埂掘沟,排除积水,培养肥性,开辟道路,修建桥梁等许多事项。这些设施即是土地生产及支持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没有这些设施,土地或者完全不能生产,或者只能很短暂而且微少的生产。所谓农地,乃是天然的土地加上这许多改良工作后的总称,兴都市的房产是地皮加上砖瓦泥木等的构成品的总称,其理相同。举几个特别显著的例子说:譬如长江及各大河流两岸防水的堤坝,如洞庭及各湖泽周围的圩堤,如江南罗网似的水道,如华北密布的水井,如四川及西南各省特多的梯田,如海边防潮的大坝,如南方遍地所见的池塘,诸如此类的人造成的成绩,都是与土地的生产力不能分离的,也可以说即是农业土地的一部分,而且是较重要的一部分。农地的价值,主要的是在这些人工改良物上面,而不是在一些天然生成的碎石粉上面。所以在完全未经开发过的边远地方,土地几乎一文不值,而已经开发及改良的农业土地,则价值非常高贵。不多年前,察哈尔绥远诸省放荒招垦,每亩定价一角,而承购者寥寥,然而内地熟田则每亩至少值十元,超过数百倍之多,这超过的价值即是人工开发改良的结果。固然这些开发改良的成绩乃是累代无数人力所积留的,而不是现在的土地所有者所亲手做成的,但是他们曾经付出过相当的代价。城市的房屋也并非房主自己的劳力所造成,他们也不过是付出了代价。

过去一般经济学家不仅当土地是天然物,而且以为它有不可破坏性,现在的经济学家和科学家都知道那种学说是错误的。在一些农牧方法不良好的国土,耕地和牧场被毁而放弃的,动辄以千百万亩计,所以才产生空前的水土保持及土壤保肥的伟大运动。中国的水旱灾之严重,和农业生产之低劣,其最基本及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农业方法不良,致使土壤瘠薄,及江湖池塘溪流等淤塞之故,若再不纠正这种错误观念,仍当土地是天然物,不可毁坏,以为可以听其自然,毋须继续不断地维持改良,培养肥力,则充其极非使全国变成沙漠与泽国,并使整个民族灭亡不止。

乙、为何不能说一切地主都是封建性的?在乡下买田地,乃是一种比较守旧的,小规模的保存钱财的方法,大有钱的军阀官僚买办等并不喜欢多买田地,即使买一些,也仅仅是为安置他们的钱财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各大家族和豪门,并非以乡下的大地主著称。这些大富豪的财产,最大部分是放在城市或外国。在城市买一亩土地或一座房屋,要当在乡下买几百几千或几万亩田地。钱很多的人嫌在乡下买田地太烦琐,只有二三流的有钱人才喜欢在乡下买田地。至于乡下土生土长的地主富农,概是一些所谓土财主,他们绝对够不上封建的资格。他们中间虽不免有少数土豪恶霸之类,然而究以驯良的人民占多数。他们大都是一些勤俭的,安分守己的分子,他们的财产多半是由辛苦经营和节省积蓄而来。虽然他们也放账(乡下间凡有积蓄的都放账,固不限于地主富农。特如雇农赚得的工资,农妇卖鸡蛋的存款,为数不多,不好做别的用途,便只好放账,而这些小额放账常常是利率最高的。)但若说他们起家,主要的是由于放高利贷剥削贫民,则殊不足信。因为贫民的身上根本榨不出很多油来,即使他们想借账,也不容易找到借主,即使借得到钱,也只能借到很少数目。乡下不怕出高利大宗借债的,多属一些染上嗜好的懒惰浪费的地主,他们有的是田地作抵押,也才有人肯放账。至于勤俭的农民,谁都知道高利贷的危险,决不肯轻易借债。凡是有能力有信用的人,如果遭了意外的损失,或有紧急的需要,常常是可以找到亲友帮忙挪借,并不一定要走高利贷的路子。所以即使说有一部分的地主或富农是由于放高利贷起家,然而他们所剥削也多半是一些堕落的地主,而不是勤苦的贫雇农。




让我举几个关于地主和富农的实例给你听,这些都是我所直接接触到的事实:

一个五十多岁的三轮车夫同我谈起他的家事,他原是贫农出身,三十年来用他的血汗钱陆续买进了共有一百廿多亩地,现在他的地都被分给当地的游惰分子了,自己分到的不满十亩,不愿在乡下种田,所以到城里来踏三轮车。他很感觉愤恨不平,他说出这样一句伤心话:“我们年年日日冒风雨暑热在地里做活的时候,那些人却在茶馆进酒馆出。他们游手好闲,吃穷用穷了,还说是被我们剥削了,要分我们的地。”

我家有一个老奶妈,做了二十多年的奶妈和佣工,随时将她的工资积蓄寄回家去,零零星星的共买了二十多亩地,连原先所有的合计有三十余亩。她以为辛苦半身,可以回家养老,但是她的地大部分都分给别人了。她只有一个丈夫在家,仅仅分得三亩,后来丈夫死了,家乡已经久无消息,她的地就算是完全没有了。她做二十多年苦工的积蓄,全部化为乌有,她的伤心和怨恨,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我有一家不甚远的亲戚,弟兄三人,二十年前分了家,各分得田地七八十亩。老大是一个守本分的老实人,在乡下务农兼做小买卖,生活极其俭朴,历年积下钱来,添买了五六十亩田地。老二嗜赌兼吃鸦片,分家后不多年已将田地卖光。老三早将全部田产卖去,将钱拿在城里做买卖,发了财,已经买了几处房产,并有不少的现款和货物。现在老大的田要分出去,老二可以分田进来,老三最有钱,但他的全部财产在城市,不致遭受损失。最坏的老二占便宜了,笑了,最勤俭的老大吃亏了,哭了。任何人也不能不为老大叫屈。

这些不过是随意举出的几个例子,类此的事例太多。实际上这些所代表的乃是普通一般的情形,而不是特殊的例外。中国自古就产生了“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哲学,历代政府都鼓励人民买地,称为落业,一般人又向以为土地是最安全的财产,以故安分守己的分子都欢喜把积蓄变成土地,从没有人把买田购地当作是有封建意味的,或有害他人的事体,也没有人把出租田地当为是一种封建剥削的行为。

在以前帝俄和许多欧洲的国家,土地大多为贵族所有,而且不能自由分割买卖,乃是由那些贵族大地主,像一个一个的小国家一样,将它一代一代地传袭下去。地上面的农民也没有迁徙或退佃的自由,而必须世世代代在同一地主采邑之下奴役,除非随同土地被出卖给另一个贵族。那样的土地制度和地主,才可以说是封建性的。中国的情形迥乎不同,土地是可以自由分割及自由买卖的,租佃是自由的契约行为,地主也不是世袭的贵族,而是可以由任何平民阶级及任何贫苦人户出身的。这样的土地制度和地主是封建性的,实在太与事实不相符合。我曾经费过很长久的时间,并竭力排除任何可能存在于我脑子里面的成见偏见,去仔细地考察思索,始终找不出中国的土地制度和一般的地主富农的封建性在什么地方。

除了这些关于是否封建性的基本理论而外,我还另有几点意见和事实,要提醒您:

一、新民主主义规定要联络小资产阶级;中国小资产阶级无疑的是以乡间的中小地主及富农为主要部分,除去了他们以外,殆无所谓小资产阶级。现在对于城市的大资产阶级尚不没收其财产,反而对于小资产阶级的地主和富农要没收其土地及财产,这是把他们当作敌人,与新民主主义的宗旨完全违背。

二、大战以后,开国之初,最急之务莫如安定秩序,医治疮痍,使人民休养生息,不宜再有摇动人心之举。政府在各方面都是本此宗旨行事,而独在乡间,为推行土地改革政策,正在从事调查及组织工作,准备分掉地主富农的土地。这不啻磨刀霍霍对他们表示:“磨快了就要将你们开刀”,使得凡有土地者(在界线尚未确定之前,凡有土地者均不知其土地是否将被分掉)均惶惶不安。他们不但不能庆太平日子的到来,反而感觉还有大难在后头,这决不是开国时所应有的现象。

三、国家并未废除财产私有及土地私有制度,中共且屡次声明保护私有财产。土地是乡下人的最主要的财产,也是正当的财产,现在政府对于城市富人的一切动产与不动产,和工商业的生产工具都加保护,乃单独没收乡下的土地,而且没收分配之后,依旧准许私有及出租,这样无故夺去一部分无辜人民的财产给另一部分人,不惟不公道,而且与中共保护私有财产之声明不合。

四、新民主主义的土地政策,是以耕者有其田为范畴。平分土地的办法,则是无论自耕与非自耕,都一律平分,又不但自耕的田地也要分,而且分出去仍可以不必自耕。这种办法与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两端都不符合。

五、地主富农之所以成为地主富农,除少数特殊情形而外,大多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较强,工作较勤,花费较省。虽有不少是由于其祖若父的积蓄,然而自身由贫农起家者亦很多。即使是由于其祖若父的积蓄,亦必须其自身健全,否则必然衰败。这即是说,地主富农多半是社会上的优秀分子,是促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国家所应保护和奖励的。但这绝不是说,贫农都是低劣的分子,因为在战祸绵亘,百业不振的情况之下,多数人都没有改善他们的境遇的机会。但是,无论哪一个贫农都没有不愿意成为地主或富农的,若说他们之所以没有成为地主或富农,乃是因为他们的道德特别高尚,不愿意剥削他人,则决不足信。国家当然应该帮助这些贫农去改善他们的境遇,但帮助他们的正当办法,是在和平恢复之后,努力发展生产建设,多创造就业的机会,使大家都有工作,能够赚到丰富的进款,而不是分给很少几亩土地,把他们羁縻在小块的土地上面,使他们继续留在农人已嫌太多的农村里面讨生活。他们耕种那样小的一块土地,终年劳苦的结果除去了粮税及各项开支以后,根本还是不够维持最低的生活。

六、历来政府的税捐多是以地亩为主要根据,今后政府本可以利用土地所有多寡不同之现状,推行累进税率,将重税加在大富人身上,而减轻贫民的负担。若是将土地一律平均的细分了,则每一户有一小块土地的人家,都须平均负担国家的开支,不但他们会感觉繁苛,发生怨恨,同时政府收税的困难也会增加。

七、中国的耕地,本已肷分割过分零碎,于经营上颇多妨碍,再要人人平均细分,不问有无农事的经验和兴趣,亦不论经营能力的大小,都同样分给一定面积,必致减低经营的效率,减少农业生产。

八、有一些人说,土地改革之后,因农民生产情绪提高,结果使产量显著增加。我们对于这话不能毫无保留的接受。究竟这生产的增加,(除去天时等原因而外)有几分是由于共产党员的鼓励督促,有几分是由于农民因分到土地而激起的情绪,是不容易分判的。换句话说,假使没有土改,只要共产党员能同样的去督促号召,或许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还有不可不注意的,所谓情绪,只能是暂时的,久了就会降低,由于一时情绪提高的增产,是不能希望其支持长久的。在另一方面,这平分土地的办法,不论人的勤惰及能力的大小同样分给面积相等的土地,因而勤快的及能力强的,或许嫌不够做,懒惰的及能力弱的,或许还做不好。这种情形显然是不会使生产增加的。不特如此,待和平完全恢复之后,许多人都会嫌他们的土地太少,不够耕种,也不够维持生活,因而他们会纷纷出外做生意,或别谋职业。他们的田地不是出租,便只好留给不能外出的老弱妇女耕种。到那一天,农业生产更非减少不可。

九、横在分地政策的前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危机。分地是既定的政策,不过在新解放区暂缓实施,而先推行减租。即是说,土地是决定要分的,但是因为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所以还要等待一些时间。究竟等多久,没有说明,不过大家都以为不久。因此无论是土地的所有者或耕种者,都在那里转念头了:现在我的地,转瞬就会变成别人的地了,今年是我所种的明年就许分给他人耕种了。那么,我何不趁早从地里面多拿回来一点是一点,少花费一点是一点呢?管它池塘沟渠淤塞也罢,堤岸田埂崩垮也罢,何必去挖掘,何必去修补?田地随它瘦下去,何必费力气去下肥料,更何必花钱去买肥料?甚至于平时应留还土地的谷秆豆根之类,也通通割回来或扯回来作柴烧吧。这样下去一两年,土地会变坏到什么样子,生产会减到什么地步,是很够令人担虑的。还有地上的树木,如桑茶油桐乌桕,以及各种果树和杂木等等,它们的命运尤其危险。地快要分出了,地上值钱的东西还不赶紧搬走吗?在四川解放以前,我接到好几个朋友由四川来信,不约而同地问我:“地是不是真的要分,树木是不是趁早砍了的好?”另外我又曾经从几个其他地方的朋友得到消息,乡下许多人都在那里考虑砍树的问题,并且已经有很多树被砍掉了。有一些人还不肯相信土地真会被分掉,有一些以为地政策还有改变的可能,所以还在那里观望。但是时间稍久,大家看清了分地政策势在必行,就会不约而同地实行砍树。这些树木是民族的重要资产,需要多年的保蓄,一旦大批地摧毁了,再等重新栽培长大,要到何年何月?

最后,让我向您献议一个办法,请您考虑:

新民主主义不是还要更进一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吗?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不是还要转进到土地社会化和农业集体化吗?那么,何必多此分地一举呢?现在像割肉似的将土地从地主和富农身上割下来,已经使他们很疼了,割下来分给贫民之后,不久又要从他们和大家身上再割下来,那恐怕困难更多了。何如现时不必分,待将来真要实行社会主义时,直接把土地连同他种生产工具一齐社会化呢?

假使您赞同我的意见,请您立即下令停止分地,并将土地政策提出修改,另行规定限地办法,逾额者限期出卖,或由国家给价征收,转卖与自耕种者,令其分年偿付地价。老解放区已经分配的土地,虽可不必交还原主,但亦应令分得土地者补缴地价,(不妨稍低廉)不愿者可以将土地退还。这样,不但土地被分去者万分感激,不会要求追算旧账,即是分得土地者亦没有抱怨的理由。本来谁也不会想把邻人的土地无代价夺归自己,现在补缴地价,确定所有权,他们也会感觉心安理得,释然于中。

我对于土地改革的问题,曾经用过不少的心思。我也曾经读过好多篇主张分地的文章,然而总觉得他们的理由牵强,持论偏歪,根据也不可靠。不见于文字的民间舆论,一般都认为这种办法不公道,不合理。我相信我自己是没有成见偏见的,更不是因为个人的利害关系而寻找借口来反对土地改革。外间曾有人说我是一个什么“大地主”,那完全是瞎说。我既不敢当这个头衔,也不能受这个诬枉。我不瞒你,我办得有一个果园,有一百多亩瘠薄的山坡地,为整个国家的关系,我何在乎这一点小小的地皮,何况政府对果园及新式农场的土地早已宣布不分了呢。我之所以不惜屡次反复辩论,此次更不顾冒犯您的危险,乃是因为我感觉我对于这土地问题了解得比较深刻,比较正确;假使不将我的意见尽量发挥出来,我会永远感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对不起中国,对不起无辜被夺去土地的人民。我想您是爱好真理,并能服从真理的,当您发觉政策有错误之时,您一定是能勇于改正的。

董时进在他1951年在香港出版的一本书中讲到他写这封信的缘由和经过:

“在北平的时候,我就想写一封信给中共当局,详详细细说明他的土改理论和土改办法的错误,劝他们修改。我认为共产党和城市社会的一般知识分子,对于这土地问题,都是成见和偏见太深,非说得透彻一些不能使他们明白。所以我费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思索整理,才完成了那一篇给毛泽东的长信。”

“这封信是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间寄出去的。我将这封信印了几百份,同时寄发给中共的若干要员,各党派的领袖,和若干关心或研究此问题的朋友,及教育学术机关。刚好把致毛氏的一封信交邮之后,不记得是过一天或两天,报上就发表了他已抵莫斯科的消息。他这一去差不多就是两个月,耽搁了两个月回来,政务丛集。哪里还有工夫来理会我那一封早成明日黄花的旧函。”

“此信后段提到土地社会化问题,劝他不要没收人民的土地,等到以后真要实行社会主义时,再行社会化。很明显的,我并不是主张社会化的(实际我是反对社会化的),我的意思乃是要他先行停止目前的所谓土改政策,等待将来再说。”

——信原文结束


董时进 生世简介


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

董时进于1900年旧历10月18日生于四川省垫江县武安乡天星桥董家老屋。董时进的父亲董世绪、母亲熊氏,历经艰辛,勤劳致富,在四川省垫江县(今属重庆市)买田置房。但因富而少文,深受其苦,吃过不少“哑巴亏”。于是发愤,决心使自己的四个儿子都要上大学。后来,他们的儿子董时进、董时恒、董时光公费留学美国,董时敏毕业于北平朝阳法学院。

董时进于辛亥革命前入桂溪高等小学堂读书,后到重庆上学,继而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即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今交通大学之前身),毕业后弃工学农,于1917年考入北平京师大学农学院,在学习期间,品学兼优,而且爱好体育。1920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之专科,旋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农业经济学。1924年获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被选为美国施革玛赛学会荣誉会员,又在伦敦大学作学术研究,在欧洲各国考察一年。

1925年回国后,他曾任重庆西南体育专门学校名誉校长、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农学院院长并执教有年;1929年他和竺可桢、翁文灏共五人代表中国出席太平洋科学会议;1934年任江西省农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所长,在此期间,他成立了“中国农业协进会”,1940年为“国际农业协会”接纳;又创办“现代农民社”,自筹经费主编《现代农民》月刊,在全国公开发行。

1940年在重庆沙坪坝井口镇兴办大新农场,种植果树。饲养奶牛,他亲身参加剪枝、嫁接等劳动。1945年举家赴上海。1945年10月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47年创建中国农民党,任主席。两年后,由于反对土地改革,农民党被迫解散。

1950年,董时进迁美国定居,入美国国籍,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又任美国国务院农业顾问。退休后,笔耕不辍,著述甚多;在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的社团、大学演讲不下300次,晚年为和平统一中国,奔走于海峡两岸,终因患肠癌,于1984年4月16日辞世,享年84岁。

董时进的第一位妻子是垫江县农村的胡姓女子,新婚不久,董时进即去北平求学,妻子在家孝敬公婆,善待小叔,十分贤惠,惜几年后病逝,1925年董时进回乡的第二天,即具办香蜡纸烛到妻子墓前祭扫,深表歉疚和哀悼之情。1926年,董到北平后,娶了一位朱姓女子为妻,她是前“贤人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外侄女。朱比董长两岁,擅长西画、国画,生有二男二女,均已学有成就。

董时进是四兄弟中的大哥,他的二弟董时敏,大学毕业后曾著书立说,谢绝了垫江县税务局局长这样的肥缺,隐居乡里,以读书、吹拉弹唱自娱,愤世嫉俗,1949年逝世时只有40多岁;三弟董时恒,终身执教于大学,带研究生,研究体育史,著述译著多种,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体育史》条目副主编。

四弟董时光,20世纪50年代初被美国当局以亲华之罪名驱逐出境,回重庆后执教于西南师范学院,1957年因反对官僚主义,以诤言招祸,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在劳改中客死他乡,终年48岁。1984年5月13日正式平反昭雪。人们称他是一位爱国和崇尚民主、科学的正直有骨气的知识分子。

与农结缘

董时进善于学习,敏于思考,无论学文学武,学工学农,一定是学有成绩,做有成就。他认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国家之兴盛,必须以农立国,科教兴农。他以兴农为已任,终身不渝,即使在美国定居的34年,他仍念念不忘中国农业的振兴。

董时进志趣在农,综观其一生,与“农”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农师,任农官,办农刊,立农会,建农党,创农场,著书立说。多是言必称“农”。1986年,政府给大新农场的补偿款2.6万元人民币,他早有遗嘱,捐赠给西南农学院作为奖学金。董时进真可谓一生务“农”了。

当年董时进自办的大新农场,置地75亩,种植梨、桃、苹果、柑桔和大量的柠檬,共有果树2900多株,年产水果1.4万多斤,所产之柠檬不仅在省内销售,还销至上海等地;农场还饲养奶牛、猪、鸡、鸭等畜禽。他还经常下地从事农业技术方面的劳动。

《现代农民》月刊,是董时进1938年在成都创办的,1939年迁重庆米花街,在日本飞机大轰炸中,三次迁址,三次被炸,毁稿毁版,董时进决不屈服,另寻地址坚持出版。1945年4月26日,他在城内编辑部看完稿件后,乘公共汽车返回磁器口途中翻车,折断三根肋骨,痊愈后值盛暑,着短衣短裤,夹把雨伞往来于城乡之间,既办农场又办月刊,不理解的人称他是“书呆子”、“真有一股傻劲”。

《现代农民》在发刊辞中宣称,一是要传达有益于农民的知识,一是要作农民的喉舌。月刊内容分政论、农业科技、农人之声和通俗文艺三部分。1939年连续刊登了《四川的柑桔事业》、《柚子的希望》、《梁山柚子》、《柑桔天牛》、《广西沙田柚》、《巴县桔子》等文章,对四川如何发展柑桔业,作了系统的介绍;他还在月刊上发表了文章《牛乳与中华民族》、《建国的第一步———发展乳牛业》,强调“建立新中国,必须发展乳牛业”,他主张,多喝牛奶,有利于增强国民的体质和智力。还广泛介绍了西瓜栽培、白木耳培养,怎样种红甘蔗、核桃树,以及养猪、牛、羊、鱼等科学技术,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对发展四川农业、林业、畜牧业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董时进出版了多本专著,如《农业经济学》、《农民与国家》、《国防与农业》、《农村合作社》、《粮食与人口》、《农人日记》等。他主张推广良种,兴修水利,放干冬水田,提高复种指数,推广美国式的农场,实现机械化、化学化。他是最早提出节制生育、优生优育的学者之一。

董时进定居美国后,以中国大陆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写了《两户人家》、《阿宝救牛记》两本小说。《两户人家》是写垫江董家的家史,同住一个院落的两户近亲,人多势众的一户总是欺负孤儿寡妇的一家,孤儿寡妇挣扎图存,后来兵燹匪患接踵而至,新旧思想冲突,婚姻纠纷无法调解,事连四代,史跨百年,台湾出版界人士评论曰:“如果说《红楼梦》是描述古代官场家庭及封建社会,《水浒传》是描述绿林豪杰,《两户人家》乃是近代社会及普通人家的撮影。”《阿宝救牛记》则是写江南农村牧童阿宝与所牧之牛产生了深厚感情,忽闻牛主要将牛卖给杀牛房,阿宝于心不忍,于情难舍,乃以两个鸡蛋起家,艰苦奋斗,终于赚了大洋20元,买了那头牛。台湾出版界人士评论“这是一篇可歌可泣的贫儿奋斗史”,这本书已被台湾商务印书馆收入“人人文库”。

在时代潮流中

董时进青年时即十分崇敬孙中山先生,凡有称孙中山先生为“孙大炮”者,必与之激烈争辩,致面红耳赤,不折服对方,决不罢休。1919年,他在京师大学农学院求学时参加“五四运动”,于6月3日游行时,被北洋军阀拘捕,当时被拘捕的学生约800余人,囚禁于北平大学法科,七天后被释放回校。

1944年,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民主同盟时,董时进加入并任民盟中委,后又退出。

1946年旧政协会议时期董时进联络农业协进会中的一部分人,在重庆成立中国农民党,先后发展党员800多人,该党成员中主要是大学教授和农业技术专家。该党于1948年5月三中全会修订的政纲主要有以下四项:一、建立民主政治;二、促进经济发展;三、合理分配财富;四、消除一切战争。1946年,国民党当局强行单方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从民盟中分裂出去的民社党、青年党都投靠国民党,参加了不得民心的“国大”,农民党却拒绝参加,董时进著文指责“国民代表大会不代表农民”,之后他办的《现代农民》月刊屡遭当局的压制,他又发表文章说:“批评政府是农民的权利,只有暴君才怕人民批评。”同年,董时进公开著文反对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

1949年1月,农民党发表宣言,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4月,董时进自香港派代表来北平,谋求农民党作为参加新政协的单位。

5月17日,董时进自香港抵北平,致函周恩来要求会见。6月5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约见董时进,指出“农民党并不代表农民,而是地主富农利益,不能作为党派单位参加新政协,至于该组织中的农业技术人员可以为新中国贡献力量”,董时进表示接受批评,于6月25日在北平发表了《中国农民党停止党务活动致力于生产建设宣言》,宣称:“本党中常会议决,自即日起停止本党一切党务活动。号召全体党员一致在中共和即将成立的民主联合政府的领导下,将大家的学识技能和一切力量贡献出来,帮助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成功。”

董时进办的《现代农民》月刊,以农民的喉舌自居,也曾揭露、抨击过国民党基层政权的腐败,如写过《保长的威风》、《骇人听闻的乡长》、《一个佃农吃了地主的亏》、《役政的弊端》、《征粮舞弊应处死》等文章,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他还指名道姓批评蒋介石,写了《请政府禁呼万岁》一文,他写道:“国民党喊总裁万岁,万岁原系君主时代对皇帝的称呼”,“万岁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人民组织政府雇用官吏,而结果好似找来了一些老祖宗”,他还质问:“林(林森)主席和蒋委员长谁大?”指责当时各单位只挂蒋介石像,不挂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像的作法。

他赞扬中国共产党“有朝气,精神振作,办事务实,政治廉洁,无营私舞弊等腐败官场恶习”,尤其是赞扬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好。

在批评国民党政府独裁专制,贪污成风,通货膨胀,民不聊生的同时,又批评共产党“崇拜偶像”。他反对内战,天真地主张请马歇尔做公证人,国共两党都裁去军队,中国只保留警察,没有军队,内战就打不起来了。美国人也认为此议行不通,魏德迈曾写信给他说:“一个国家没有军队是不行的”,劝他“跟蒋先生走”,自有“出路”。但他拒绝靠拢国民党,也不理解共产党,想以美国为模式走第三条道路。董时进走“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并不切合实际,但他是学者议政,是探索中的误差。

1949年12月,董时进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公开信,标题是《董时进上毛主席书》,自费铅印,四处散发,提出“江南无封建”论,不赞成在江南进行土地改革。中共华东局统战部随后派人找董时进谈话,提出批评,制止他这种违反《共同纲领》的行动。据说这封公开信散发到他的家乡垫江县武安乡,也受到农会干部和贫雇农的批评。嘲笑“董博士不了解实际情况”。

1950年4月,董时进去香港,旋去美国。董时进晚年致力于和平统一中国的活动,提出主张,奔走于海峡两岸,访问政要。他认为中国应当和平统一,统一后的中国应给台湾以高度自治;他反对美国售武器予台湾,指责这是破坏和平统一中国的方针;他对邓小平先生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极为赞赏,并充分肯定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晚年中国之行

董时进后来虽为美国公民,但他魂牵梦萦的还是他的故国、故乡,在中国大陆上还有他的二弟媳、三弟两户人家,加上曾和他一起出川求学的堂兄董时厚教授(西南农学院系主任、名教授,1975年4月病逝)一家,老人家的晚辈大概有五六十人;在大陆,还有他众多的同事、朋友。乡情、亲情、友情都催促他回中国看看,于是他以垂暮之年,在1979年、1981年、1983年作了三次中国之行。

1979年6月,董时进到北京,由他的胞弟董时恒教授陪同,游览了故宫、长城、十三陵等地,探望了旧友陆定一先生;好友故旧胡子昂先生也到他下榻的华侨大厦探望,畅述旧谊往事,然后飞往重庆,参观了重庆大学、南开中学校址,游览了北温泉、缙云山;并访问了原井口大新农场,看望了当年农场的工人董可青。他看见庭院依旧,果树葱笼,甚感欣慰。他在重庆拜望了戴永福、熊正伦等老友。还去西南农学院看望他的学生侯光炯教授,惜教授出差未能晤面。他原计划回垫江老家,但因当时垫江尚未对外籍人士开放,他不无遗憾地返回了美国。

1981年,垫江县已经开放,董时进激情满怀,作第二次中国之行,先飞成都探亲访友,受到官方的热情接待,游览了武侯祠、都江堰等名胜古迹,看望了四川省副省长康振黄先生、省民盟负责人潘大逵教授,原重庆大学校长张洪元教授,以及陈志潜、魏时珍、任筱庄等老友。在回垫江县的途中,老人家指点山水,谈笑风生,重申他兴修水利,放冬水田提高复种指数之主张;每遇高架水槽,必停车登临,作实地考察,看水槽里有没有水,通不通水。

1983年5月,董时进作为顾问,随翁绍裘先生的“促进两岸和平统一代表团”集体回国观光,先飞成都,继来重庆,参观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他说,若无周氏之斡旋,中国不知道还要乱成个什么样子。

董时进回美国后,以《大陆之行》、《重返大陆》、《再去大陆》为题,撰文在《美洲华侨日报》上长篇连续发表,如实反映了中国城乡尤其是故乡垫江县的真实情况,诚心希望中国和平统一,批评台湾当局拒不接触、谈判的错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