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gh555000aa线路检测_公海555000线路检测中心

TEL:400-877-1517

农民的视角:了解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分分合合

发布时间:2019-11-12文章来源:农民视点浏览次数:0

恩格斯晚年提出,无产阶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农业工人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农业资本家的利益。同样明显的是,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绝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党的土地政策。新中国的成立也意味着短命的资产阶级的寿终正寝。打土豪,分田地,家家有田种,造就了新中国幸福和谐的新景象。农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分得的那一小块土地上,1949到1953年期间,我国粮食生产大幅度增加。但好景不长,1953年后中国农业的发展就徘徊不前了。这时候凸显了我国农业的三个问题:解放前土地资本家对土地的压榨导致土地贫瘠、连年战乱导致农田设施破坏、农民技术农具缺乏。换句话说,我国的农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就迅速进入了瓶颈期。


1953年到1954年,水旱灾害侵袭了全国许多地方,农民再也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此时农民从曾经欢天喜地的夺取地主的土地,到主动变卖土地交出土地,前后也就几年时间。

这些状况引起中央的高度警觉,于是下决心推进农村合作化运动。从建立互助组、到建立初级社。在初级社阶段,开始积累资金购买农户私有的生产工具。合作社买下了生产工具,便进入了高级社阶段。在高级社阶段,由于土地和工具是集体所有,合作社便不再依据每户出资比例来分配,而是依据每个成员贡献的劳动。在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并且在1961年6月15日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六十条)明确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地分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以生产大队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公社在经济上是各生产大队的联合组织,生产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是直接组织生产和组织集体福利事业单位”。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普遍推进的时候,国家便建立了统购统销的供销体系,掌管主要农产品的流通,包括粮食、棉花、油料以及其他许多产品

在这个时候国家推行了农业税,并且通过各方渠道筹集资金大兴水利建设。在对农业的大量投入后,中国的农业土地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国之初的 1952年,中国耕地的灌溉面积为 1995.5万公顷,不足农地总面积20% ,经过人民公社20 余年的建设,到1978 年耕地的灌溉面积达到 4996.5万公顷,超过农地总面积的40% ,这40%的可灌溉农地是产出能力最高的高产田,是目前中国粮食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人民公社时期还修有1亿多亩比较高产的梯田,决定性地改造了黄淮海平原,开发东北平原。解放前我国只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7座,小型水库1200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大中小水库1223(1222)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数),总库容估计200亿立方左右。1949—1976年,全国建成大型水库302座,中型水库2110座,小型水库82000多座,大中小水库84000多座,总库容4000亿立方。截止到1976年底,全国有水库大中小水库85000多座,总库容4200亿立方。

并且,在人民公社时期,粮食生产率连续增长3%,远过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9亿人民提供了粮食保障。另外一个重大的历史成绩就是,为社会主义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确保了工业化顺利推进。不过当时中国的失误在于,从农业部门提取剩余资金的时间太长了。但这却恰恰的大速度的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村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个是医疗体系的建立一个是教育体系的建立。1970年代末,尽管中国仍然是个贫穷的国家,但医疗与教育指标已接近发达国家而远远超过开发中国家。死亡率从1930年代的27‰减少到1979年的6‰,同时期的婴儿死亡率从156‰减少到5-6‰,预期寿命增加到1979年的64岁,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增加了一倍,1978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是93%。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华中科技大学贺雪峰教授在《中国治理六十年》一文中所说的:“人民公社所取得的成就,无论作出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1978年11月24日晚上,中国的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从此翻开了中国农业从集体到包干到户的新篇章。中国农业的生产进入了农民乐业的后续发展10年。但也伴随着一个现象的出现,那就是大型的农业水利停止了建设。相对于农村集体化这是一种历史倒退,但这种“倒退”适应了当时中国普通和落后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历史倒退”。小岗村的发展迅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于是在全国迅速推开,中国的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当时包产到户后,中国农业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得力于:1、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水利建设;2、70-80年代的种子革命;3、1972年,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化肥生产成套设备。中美《上海公报》以后,中国迅速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投资建设了一系列大型的化肥厂,这些工厂基本上在1979年前后全部竣工投产。1978年我国化肥产量比1977年增长了66%。1979年,我国化肥产量达1065.4万吨,比1962年增加了12.4倍。化肥的大量使用,对粮食丰收作用巨大。还有农药的使用,作用不可忽视。


(提示:需要明白为何建国初期的分田到户和经过人民公社发展几十年后的1978年再次的分田到户,为何农业发展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局面。这种局面产生的表象原因是什么?内在原因又是什么?)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南方工业的发展,很多人决定离开土地,去东南沿海的新兴城市打工。然后,他们从外面的世界带回了收入和新颖的知识。很多人还带回了急需的技能,开办了自己的工厂。这一黄金时代也被誉为邓小平经济解放政策的胜利。于是中国农村复兴时代到1990年代中晚期就结束了。受央行印钞驱动,银行信贷不计后果的增长令通胀率持续多年维持在两位数高位,农村居民的收入迅速缩水,城乡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平均月收入从二十年前的几百元跃升到今天的约4000元(合650美元),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远远落后。也在这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三农问题”。从此中国的农业进入了15年左右的停滞期。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农业规模化经营体系。同年7月,总shuji记明确提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今年4月25日,总shuji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为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同年7月9日,我们的Li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Li总理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何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中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鲜表述,通过中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首度进入公众视野。

2016年11月3日,国家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简称《"三权分置"意见》)


从上述中央的一系列动作,意味着我们中国的农业从家庭承包制转变成规模化农业和精品化农业的起步,也为未来中国的农村指明了发展方向。具体可见惊爆:从农业历史挖掘农业的秘密“

从上面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经历的分分合合,每一次的分或者合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并且分或者合之后,中国的农业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许从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借鉴出中国民族工业(狭义)的一些端倪。

注:

1、农业消费升级特点:中国的食品消费正从原来的8:1:1型(即八成粮食:一成肉食:一成蔬菜)向4:3:3型(即四成粮食:三成肉食:三成蔬菜)转化,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相应转型。

2、文章部分内容采纳萧光畔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研究和启示》

3、在这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的时间节点:

??--1949--民族工业(狭义专指民营资本)

1953-1956--公私合营,私营企业退出舞台(合或称为并购)

1978-2018--改革,发展个体、私有增量(分或称为公和私各干各的)

(其中1980-1990国企转变成私企的存量改变)

2018年----未知